吴弘:要教好书,老师更要会“学以致用”
在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之际,全国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灯塔”“园丁”“蜡烛”……再多美好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平凡却伟大的一位位教师们。为此,我们继续报道了一批优秀教师们,走进他们作为“教师”的这些年。本期,我们迎来吴弘教授。
中国首个金融法院的提案者之一、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的身上有很多荣誉,印证着他卓越的教学科研能力,见证了他数十年华政的教学生涯。采访当下,他正在参加有关“人工智能”的大会,永远与时代前沿保持同频共振。专访前经济法学院院长吴弘教授,走进他数十年依旧激情澎湃的“教师生涯”。
对于教学,最重要是老师要会“学以致用”
作为老师,吴弘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以致用”四字。“老师最重要的品德和功能就是知识的传授,如何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并让学生真正‘接受’很重要。因此,老师千万不要‘忽悠’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要实在一点。”
要想做好“学以致用”并不容易。吴弘一直从事应用理论研究,因此,他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经济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讲解如何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既吸引了学生兴趣,又达到知识传授的最大化。
“比如,我在给本科生讲‘宏观调控’这方面内容时就是这样。宏观调控就是国家从宏观层面对国家经济的调控,这样讲很抽象,学生理解不了。那怎么讲?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入手。”吴弘介绍,次贷危机是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次贷危机发生后,政府拿出四万亿救市。通过介绍整个事件的背景、程序、细节始末、前因后果,整个“宏观调控”的框架跃然眼前。这就是找到了讲课的切入口。
“同时,这也是老师所必备的能力——当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出现,用自己的所学理念去分析、解决它,并教会学生如何习得这项知识和技能。”
长期从事商法学、经济法学和金融法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吴弘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做好区别对待。在他看来,“要有针对性地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区分开”:
在给本科生授课时,吴弘不会过分而刻意地要求课堂互动,更多把重心放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上,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我的课堂环境还是比较轻松的,如果我讲解了一个知识点,他们脸上有‘懂了’的反应,那我觉得就可以了。这种自然的‘互动’不需要刻意去营造”。而在给研究生授课时,吴弘会有意将更多互动融入课堂,“比如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课前做好准备,课上会有探讨交流;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就更以其本人为主了,导师更多是做评议、提炼和指点”。
也正因为他认真、严谨、谦逊和善的个人品质,和他极具个人魅力的课堂氛围,吴弘在华政教授的课程一直是学校精品课程之一,他的“经济法案研习”等课程也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一个老师如果分割开教学和科研,那是他方向错了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时,吴弘笑了:“这都不用刻意去平衡,而是个不自觉的事。”
不止是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在吴弘看来,高校教师应做好四项基本职能: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这些都应该是很自然地融入进你的教师生涯里的,如果你把它们分割开了,那可能是你的方向出现了问题。”
吴弘自身多从事应用理论研究,他表示,所产出的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是紧密联系的,不仅提升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帮助自己找到更多贴合前沿的研究问题,从而帮助自己在课堂上更好地讲授知识。不仅如此,自身所擅长的教学研究又是在为服务社会提供“切入点”,满足社会服务的需求。
他也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心得:“首先,科研一定要有兴趣,要以此为乐,不要成为负担;其次,也要有责任感,要敢说敢言、不吐不快。”
金融法院能为华政学子带来新动力
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上海金融法院的决定》,中国将在上海设立第一所金融法院。设立金融法院是中国司法系统的又一次创新,这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司法保障,也为金融法治环境的营造新添活力。金融法院是继中国司法系统在创设互联网法院、知识产权法院之后的又一大创新,是一所专门法院,旨在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方面的司法救济。
吴弘在2008年前后承担了较多上海市人大和政府各部门有关国际金融中心法治建设以及金融司法环境的研究课题,其成果积极地为上海法院率先建立金融审判庭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操作方案,有的直接被上海高院的相关报告所采纳。2015年前后,根据上海金融司法的实践,吴弘同大家议论后感觉有必要上升为金融法院,于是,他就在所承担的市政府局策咨询重点课题等多个课题和全国金融审判、金融检察等大型会议上不断积极建议设立金融法院。一些具体意见也被有关部门吸收到上报文件中。“我可能不是提出金融法院的第一人,但我较早较完整地提出了金融法院建设的咨询方案。”吴弘说。
吴弘一直致力于金融法学相关的科研,曾主持完成过省部重点课题十余项,为金融法制环境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在授课之余,他依旧潜心科研,时刻关注着金融法院建设的最新进展。上海金融法院具有先行先试的性质,所以暂时并没有在其他地方推广。吴弘认为,上海金融法院取得的审判经验可经最高法院的安排向全国辐射,其他地区出现新型疑难金融案件也可移送金融法院审理。经过一段实践,或许在若干金融发达地方设立金融法院也会成为可能。
在吴弘看来,金融法院的设立也为学子带来了新的动力。金融类纠纷的审判思路区别于一般民事纠纷审判思路,既要关注当事人的意志,又要尊重市场规律、商业惯例,从商事审判的思维切入认定具体的行为性质。金融纠纷形式多样,且关系日趋复杂,不仅需要审判人员具有较强的法律功底,也需要对金融业务流程有所掌握。高质量地裁判金融纠纷,需要组建人数更多、层次更高、更稳定的专业队伍。
他说,金融法院建立后,作为金融中心和自贸区司法一线的法庭人员配备,必须继续体现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优势,要全面培养、配备能够通晓金融与法律的“复合型法官”。这些无疑是为学习金融法律相关专业的学子带来了新的动力。金融法院的设立使同学们有了新的实践和就业的基地,有了更多的机会,专业取向也有了新目标。
寄语青年人:要把华政的“好”承袭下去
怎样才算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吴弘给出了他的答案:专心致志。他说:“生活中可以丰富多彩,但在学业上一定要专心致志,要肯钻研,要能沉下心来。”
吴弘认为,大学生处于品性塑造的重要阶段,但目前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校园环境,都容易对大学生“专心致志做学术”造成干扰,影响他们的成长和知识结构。他以华政学生举例,一方面,“在华政,很多热闹的活动参加学生很多,有用的学术讲座学生来得很少!我们办讲座都不敢借大场地,只能借个小教室。有时候去别的学校做讲座,坐得满满当当的,走廊上都坐满了,那老师才讲得开心啊!”另一方面,华政学生喜欢追求“大而全”的发展,培养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但如果把握不好平衡,往往会对学业本身造成影响。
“在什么时候还是要做好什么事,作为学生,能专心致志地做好学业是很好的事。”
最后,他也寄语青年学子和年轻一辈的教师。作为“老华政人”,他认为华政相比其他高校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也有着华政所专属的优秀特质,他希望年轻一辈都能承袭华政的优秀品质,做好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学好本领,为国家、为社会、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多阅读:
采写 | 叶子芩 滕晓琪
风景图 | 薛建林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 有趣有温度 有料有态度 |
投稿请至ecuplweixin@163.com
常年招新 @华政通讯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资讯 @华政报 / 官网 / 微博 / 头条号 / 澎湃问政号